课堂教学

真新小学法治教育教案

作者:真新小学     更新时间:2019-11-18 10:39    

真新小学法治教育教案(选其5篇)——

学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

教学目的:

1.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; 

2.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; 

3.理论联系实际,防微杜渐,自省自律,弘扬正气,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。 

教学重点: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   

教学课时: 二课时 

教学过程: 

一、谈话揭题

同学们!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,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。 

二、颁布和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的意义

   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,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,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。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,尤其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。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。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一共八章,分别为:总则;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;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;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;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;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;法律责任和附则。 

三、讲授新课

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;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。 

1.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: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又有俗话说:风是雨的头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,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、渐变过程。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。小错不断,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,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。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、迹象,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。 言语:经常骂街、谈男论女、隐语黑话、好说谎话、缄口不言、脏话不断。 举止:衣帽不整、精神不振、吊儿郎当、蛮横无理、顶撞师长、爱打群架、强行索物、哥们义气、逞强跋扈、轻佻放纵、坐卧不安、行踪诡秘、大把花钱,喜怒无常。结交“哥们、姐们”、口哨唤人、纸条传情、纹身标志。 起居:生活懒散、饭量骤减、出没无常、结群闲逛。 打扮:注重打扮,过度化妆、讲究发型、统一装束。 嗜好:抽烟喝酒、参与赌博、混迹舞场、偷阅书刊、迷恋网吧。携物回家、护身器具、异性物件、书包异物。 学业:旷课逃学、成绩突降、考试作弊、课堂捣乱、课上睡觉。 

2.在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: 旷课、夜不归宿;带管制刀具;打架斗殴、辱骂他人;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;偷窃、故意毁坏财物;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; 观看、收听色情、淫秽的音像制品、读物等;出入法律、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;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。 

3.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、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,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,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。

   例一: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、商店被撬案件,现场不留痕迹,作案手法高超。经侦破,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。这些人有的从8、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,优劣机,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,最终走向犯罪。 例二、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、流氓团伙,平均年龄不足14岁,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。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,行为不端,劣迹斑斑,有的不到及时矫正,最终也走向犯罪。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。 

4.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,从现在做起。 

5.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

   a、良好习惯,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。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;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。小事不小。小时不抓,就演变成大错。教育无小事; 

   b、从小抓,抓小事,久而久之,形成良好习惯,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,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,抓好两“小”,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。 

   c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,做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纪律、有文化的接班人。  

   d、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,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:自尊自爱,注重中学生仪表,真诚友爱,礼貌待人,遵规守纪,勤奋学习,勤劳俭朴,孝敬父母,严于律己,遵守公德。以高尚道德。 

四、总结。 

 

 

学会自我保护

一、教学目的

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,并学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。 

二、重点难点:学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。 

三、教学过程: 

(一)导言:保护未成年人虽然是全社会的责任,但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司法部门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。要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,避免身心伤害,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,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提高自我保护能力。 

(二)过程: 

1.出示案例: 

案例一:某日晚10点,由山东省某县某村13岁女学生杨某从叔父家吃过晚饭后徒步回家。天色已黑,路途又远,她在途中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男青年,男青年用骑车带她回家等花言巧语骗取了杨某对他的信任,上了他的摩托车。半路上,他企图*污杨某,却被杨某狠狠地咬断一截舌头。歹徒惨叫着逃走了,但他因落下伤残,很快就被公安机关捕获。 

案例二:某日晚,浙江省某县的一所中学,四个女学生被一手持菜刀的歹徒侮辱,其中两名被强*。案子破获后,公安人员既愤怒又惋惜。  案犯是个身高不足1米58,体重不足50公斤的瘦弱男子。明明自己房间的对面就住着人,只要呼喊就可得救,却不敢喊也不敢逃;明明是4比1,而面对这个比自己矮小的歹徒,姑娘们却惊恐万状,在长达三个小时里,任歹徒凌辱,实在令人痛心。

 2.讨论案例: 

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小组展开讨论。谈谈自己的感受。

3.案例三:学生袁帅遭绑架后,机智与歹徒周旋,最后得以逃生。并协助公安机关将歹徒抓获。 

4.讨论案例:青少年年龄小,身单力薄,在面对身高力大,用心险恶的犯罪分子,不仅要勇敢斗争,更要强调善于斗争。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,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,保护自己。否则,单凭勇敢,鲁莽从事,硬拼硬干,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。所以,“智勇双全”,才是预防和对付侵害的正确原则。 

5.怎样预防侵害  学会自救,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身的安全,尽量减少所受的损害,不要轻易付出生命的代价,不要错过任何逃生的机会,更不能放弃求生的信念。这就要求当事人应当按照环境的变化,沉着应对,设法周旋,冷静处理,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。出示预防侵害的手段和方法: 

(1)义正辞严,当场制止。  (2)处于险境,紧急求援。 

(3)虚张声势,巧妙周旋。  (4)主动避开,脱离危险。 

(5)诉诸法律,报告公安。  (6)心明眼亮,记劳特点。 

(7)堂堂正正,不贪不沾。  (8)遵纪守法,消除隐患。 

 

 

自觉遵守交通法规

一、教学目标: 

1.使学生知道各种交通信号、标志和志线的作用。 

2.使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。 

3.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。 

二、重点难点: 

1.各种交通信号、标志和标线的作用。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。 

2.有关的交通法规。这是重点。 

三、教学过程: 

(一)创设情景,导入新课,激发学习兴趣 

1.运用电脑播放一组“因违章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”的新闻。(让学生认识到违章的后果,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,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。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,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,增强交通安全意识。) 

2.提出问题: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?(引导学生清楚是因为违章而造成的),那么你们在生活当中知道哪些交通法规和认识了哪些交通标志呢?他们的作用及意义又是怎样的呢?今天,我们就来重点介绍这些内容。(引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,着重讲述) 

(二)学习各种交通标志(重点、难点) 

1.请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各种标志卡片,在课堂上展示、介绍,并说出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意义、作用。

 ⑴互相向同桌介绍。  ⑵全班学生自由交流。  ⑶请学生学生到讲台上介绍。 

2.学习日记。 

  (1)出示讨论题:  a.根据刘岩日记的内容,找出并确认她在日记中,所提到的各种交通信号,标志和标线。 b.说一说这些交通信号、标志和标线各自的作用。 

 (2)展示考察日记。(声、形、动画同时展示) 

 (3)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。 

 (4)集体交流(边交流,电脑一边展示日记中提到的各种交通信号、标志、标线及其作用) 

3.触类旁通学习其它的交通标志。 

(1)电脑展示各种交通标志。  (2)有的电脑展示,有的请同学说后再展示。 

(3)引入:这些交通信号、标志和标线是为了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。我们要不要听他们指挥呢?但我们还要听谁指挥?(交通警察、同时出示文中交通警察的图片)

4.小结:通过前面的学习,我们知道了要想做到交通安全,一要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,一要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和识记各种交通信号、标志和标线的图案,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,按照它们的要求去做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车辆行人各行其道、各守其则,我们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保证,交通才会有秩序。 

 

 

小学生交通安全

一、教学目标 

1.了解一些常用的交通规则,懂得不遵守交通法则会给自己、家人、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。  2.认识常用的交通信号、标志和标线的图标和意义。 

3.培养学生观察、体验、感悟社会、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,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,注重安全,平安上学和回家。 

二、教学过程 

(一)引入(利用自然资源,引导学生主动学习。) 

     学生话剧表演:事先请三个学生扮演放学回家,情景为三人一排说说笑笑,对面驶来一辆电瓶车,来不及反应其中一人被撞伤。 

师:同学们,这是一起非常常见的交通事故,有时就发生在我们周围。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交通规则,怎样平平安安地上学放学。  在你外出或回家时,父母常叮嘱你的是哪句话?      利用图片资源,教授本课交通注意事项。(多媒体显示交通图) 

(二) 新授(教授本课五个重点交通事项) 

1.事项一:上学放学,靠路边走,不要横队并行走(多媒体显示图片一) 

   师:通过观察,在你们生活中,有这样的情况吗?请三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,该如何靠路边走  (请学生表演) 

   师:三位同学非常遵守交通规则,以后我们就要这样走。 

2.事项二:道路车流潮水般,安静站旁先左看,左右无车再向前。  放映一段繁忙的交通车流录象  师:这样的情景,我们经常会在街上看到。当碰上如此繁忙的交通,我们想过马路,该怎样呢?  

   师:应该先看左边,因为在我们国家车辆靠右行的。然后在看右边,左右无车方可通行。当然了,要走斑马线。但是在走斑马线时,切记:有车辆要挥手示意。 

3.事项三:在道路进行施工封闭或阻塞时,应注意看好改道标志或替代路线,留意各种车辆。 

师:同学们平时上学或放学时,看到过一些由于施工而封闭的道路吗? 

4.事项四:公路铁路平安到,穿行之前看信号,有车过往行人停,横竿抬起才放行。 

   出示图片  师:有些住在铁路附近的同学,若要过铁道,该怎么办? 

5.事项五:放学回家排路队,不拥不挤不离开。等候公交在站点,先后排序守规范,车未停稳莫向前,前上后下保安全。 

   师:经常在路上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回家,这样是极不安全的,那放学回家我们应该怎么做?老师总结一下,等候公交在站点,先后排序守规范,车未停稳莫向前,前上后下保安全。 

 

树立守法观念,提高自我保护意识

一、教学目的: 

1.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,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。 

2.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,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。 

3.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。 

二、教学过程:

(一)导入

      触目惊心的数据:  据统计,在我国,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%以上,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,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。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,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,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。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?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,依法自律,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,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。 

(二)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? 

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,作为未成年人,我们首先应当学习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当寻求哪些保护。 

14至16周岁,为限制行为能力人。16周岁:完全行为能力人。《刑法》规定16周岁为刑事责任年龄;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(修改前为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》)第21条规定14周岁为治安处罚年龄,也就是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违法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,但认知能力较弱,因此《刑法》第十七条规定,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,犯故意杀人、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、强奸、抢劫、贩卖毒品、放火、爆炸、投毒罪的,名当负刑事责任。已满14周岁的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,应当以轻或者减轻处罚。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,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;在必要的时候,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。 

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。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中,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,也是最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群体,应由本人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。 

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造成他人伤害的,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 

《道路交通管理条例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,18周岁至60周岁允许驾驶机动车辆〈小客可至70周岁〉  《通路交通安全法》于2003年10月28日,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五次会议通过,第六条第四次规定:教育行政部门、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。 

1.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:①头部、手不要伸出车窗外;②上、下车不要拥挤;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;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。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与司机聊天,影响司机安全驾驶…… 

2.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:①靠右侧靠边行走;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、玩游戏、打球等;③横穿公路时,要前后观看清楚后,确保安全通行,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,要走斑观线或天桥,不要闯红灯!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…… 

3.师总结:  违法——指违反法律规定,危害国家、社会和公民利益,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。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,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。  犯罪——指严重危害社会,触犯刑法,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。 

(三)合作交流:

问题1: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?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?

    2:从小骄生惯养,在家是小皇帝,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。  •

    3: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。 

(四)自我预防——勿以恶小而为之, 勿以善小而不为 

   


首页 学校动态 通知公告 学校概况 信息公开 党群工作 教学科研 德育在线 校园开放 依法治校 晒课表

版权所有:上海市嘉定区真新小学   地址:祁连山南路2235号   电话:

沪ICP备11021021号-4  |